(1) 积极参加江西省营养学会组织的各项食品安全宣传活动、食育进校园等各项公益活动;长期介入团餐和中央厨房等新兴行业相关技术的研究;关注以团餐业发展拉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供给侧改革和精准扶贫事业;
(2) 深入企业宣传食品级螺旋藻养殖过程中的关键性质量控制点,帮助企业解决螺旋藻干粉活菌数超标的问题,为省内外食品企业和农业企业培训各类技术人才180多人次;长期从事食用菌生产过程的食品安全质量危害控制研究,深入地市县乡普及食用菌生产过程安全控制技术、加工技术,以及拒绝毒蘑菇的宣传,受众达到3000多人;关注发酵食品的食品安全问题,动员民间在制备传统食品过程中使用纯化的菌种,避免微生物毒素、胺类物质对发酵食品的污染,以及避免生产过程带来的优质氧化问题。
(3)长期关注我国民众烹调习惯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提出控制食品热加工次生污染物污染以水煮为主,努力推进食品非热加工、低温等离子体灭菌的倡议,提出避免高温煎炸的主张,重新认识美拉德反应对食品安全与营养的影响,并进行广泛宣传;对食品、中药材寒凉温热炎的物质基础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多酚类物质的结构控制了食品、中药材的寒凉特性;挥发性成分控制食品、中药材温热特性;热加工此生污染物和某些天然有毒成分是食品、中药材诱发人体炎症的根源。研究中药的归经理论学说与中药材功能性成分的对人体器官靶向性作用之间的联系。长期关注慢性病流行与饮食和营养平衡之间的联系,大力开展膳食纤维、富硒食品、微藻食品、纳豆食品、适度加工稻米加工和开发和利用研究。发表相关研究论文数十篇,申请发明专利十余项。为推进我国营养科学发展,提升国民生活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长期关注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对畜禽、谷物、蔬菜、水果、水产品的品质与质量问题,开展循环生态经济相关科研,提倡发展现代循环有机农业并开展普及宣传工作;关注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对食品的危害,开展相关土壤修复、水体修复的关键技术研究,并开展技术推广、宣传普及。